JavaScript is required

互联网半年报告出了!AI搜索成最快赛道,创业者该如何上车?

2025-08-01 17:00:04

QuestMobile2025半年报告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全网月活12.67亿,人均每日使用时长7.97小时、打开117.9次。除手机游戏外,几乎所有主流互联网应用都已嵌入AI功能,移动视频Top20应用里65%完成AI化,拍摄美化类Top20应用平均内置5.5个AI插件。插件形态AI月活达6.3亿,独立AI App为2.7亿,两者环比均增长19.1%,人均月打开58.6次。


6dc466e3087e9879544c074ede458710.png



01

AI搜索插件迅速发展


52a40c6505289de3237f6b1097fc53a2.png


AI搜索成为增速最快的AI应用赛道。年初DeepSeek-R1推理模型开放后,传统搜索App日活提升11%–27%;浏览器、输入法、相机等入口以插件形式接入同一模型,三个月新增3.4亿月活。微信搜一搜、夸克、百度App等均上线深度回答卡片,用户无需跳转即可获得可追问的答案。


案例一:微信搜一搜

灰度上线“深度回答”,基于混元大模型,公众号文章完读率提高 18%,6 月日均调用量超过 5 亿次。


图片

微信搜一搜上线了“AI 搜索”功能


案例二:小红书搜索

小红书通过「问一问」功能强化其搜索引擎的工具属性与社区连接能力。它通过AI对大量用户笔记进行总结,提炼出结构化的商品推荐榜单,例如“盒马必买推荐Top10”,并附带用户提及比例、好评与吐槽、产品亮点与使用建议,呈现方式更系统也更实用。


图片

小红书「问一问」AI功能



02

独立AI App


0887108e3db0a4935593d5a72961d6a1.png



目前市面上的 AI 助手可粗分为“通用”和“垂直”两类:

一类是通用助手与垂直场景助手,其特点是什么都能聊,日活高,但每人贡献收入低。

通用助手中,豆包上线跨30天上下文记忆功能,人均使用时长由6.4分钟增至11.7分钟;腾讯元宝打通公众号、小程序、支付,实现对话内完成订票、购物、工作、学习。


image.png

腾讯元宝-对话框里用AI


另一类是垂直助手,这类则依赖专业数据,这类助手只解决一个场景的问题,用专业数据训练,用的人少,但每人贡献收入是通用助手的2–4倍。

医鹿“鹿小医”使用2000万份病历微调,随访问答准确率达92%;携程“问道”基于10亿行程训练,酒店问答转化率提高8%。QuestMobile榜单显示,通用助手在增量前十中占据七席,而垂直助手的ARPU则是前者的2到4倍。


image.png

携程问道-专注旅游的AI




03

商业化路径


AI的发展让很多开发者和创业者发现了新的机会,但是把 AI 变成一门生意,需要想清楚三个问题:谁来付广告费?成交后能否抽成?用户愿不愿意按月续费?根据报告来看,2025 年上半年,这三条路已经被跑通,并且有了直观的数据。


先说广告。AI聊天窗口的功能正在拓展,已能像内容平台一样承载品牌广告。Kimi 与运动品牌 lululemon 做了一次合作:当用户询问“夜跑路线”时,AI 会在答案末尾附上一句话“试试 lululemon 新款夜跑鞋”,并配一张购买链接。结果,看到这条信息的人里有 6.8% 点了进去,最终让这款鞋的销售额翻了两番。6.8% 的点击率已经是普通网页横幅广告的 6 倍以上,品牌方自然愿意为此付高价。


再说交易抽佣。元宝和豆包正在测试“帮用户挑商品”的功能。比如,你问“预算 300 元,想买一款降噪耳机”,AI 会直接列出三款符合要求的耳机,并跳转到京东或抖音商城下单。用户不需要额外安装购物 App,点两下就能完成支付。平台规则是:只要通过 AI 推荐成交,商城就给 AI 平台 5%–8% 的提成。对商城来说,这等于多了一条精准流量;对 AI 平台来说,每卖出一单就能分到 15–24 元,比单纯展示广告更赚钱。


最后是订阅。作业帮把 AI 用在了作文批改上。家长每月花 9.9 元,就可以把孩子的作文拍照上传,系统会自动给出分数、点评和改进建议。上线三个月,就有 120 万家长愿意付费,而且超过六成在第二个月继续续费。9.9 元看似不多,但 120 万人每月续费,相当于作业帮每月稳定收入 1200 万元,且成本主要是服务器算力,边际成本极低。


总结:广告按曝光收费,交易按成交抽成,订阅按时间收费。三条路都已被验证可行,剩下的只是不同 AI 产品选择哪一条,或者同时跑几条。


e4fc30b8c3424c90779df1508828a611.png

AI应用迅猛发展,让中小开发者看到新的创业机会




04

未来发展


QuestMobile 最新统计表明,2025 年 6 月,把 App、插件、PC 网页全部算在内,中国用户最常用的 30 款 AI 产品里,每 10 款就有 8 款出自腾讯、阿里巴巴、抖音和百度四大集团。换句话说,普通人手机里常见的 AI 功能——微信里的“AI 搜索”、淘宝里的“AI 导购”、抖音里的“AI 剪同款”、百度里的“AI 写作”——基本都跑不出这四家公司的服务器。


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这种“巨头集中”带来的好处是功能免费、更新快、体验流畅;但隐忧也随之显现:  

·隐私——个人数据集中在少数几家平台,如何防止被二次利用尚无统一规则。  

·集中度——一旦某家巨头调整策略或关闭服务,用户几乎没有替代方案。  

·入口形态——AI 被做成“插件”塞进现有 App,不再单独安装;好处是随用随走,坏处是入口隐蔽,用户很难感知自己的数据流向。


为了避开正面竞争,中小开发者适合往这两个方向发展:  

一、深耕细分场景,例如只服务“宠物问诊”“儿童练字”这类小圈子,用专业数据建立壁垒;  

二、借助私域流量,例如依托微信群、小程序、线下门店,先把用户留在自己可控的环境,再叠加 AI 能力。


这些能力内嵌在操作系统或主流 App 里,用户无需下载、无需更新,甚至感觉不到 AI 的存在,却每天都在持续调用。



综上所述,人工智能正逐步内化为各类应用的默认基础能力。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指标不再是“是否拥有 AI”,而是“能否让用户形成持续依赖的使用路径”。在极窄的细分场景中构建深度壁垒,可借助大平台提供的通用技术环境,降低研发与流量成本。当前需求覆盖率约 20% 的垂直市场,数据密度高、痛点明确,适合作为独立产品的切入口。




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整合,AI参与部分创作,内容仅供分享,侵删。

主要参考内容:

【1】《QuestMobile2025 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:产业韧性增长已现,一二梯队格局成型但核心玩家战火再燃!》,来源:QuestMobile研究院。

根据您提交的需求,将有人与您联系,定制专属解决方案